大梁武举,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今年在寿阳举行的武举恰好就是三年一度的大考。
是的,三年一度的乡试此时此刻正在寿阳城中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文士们的秋闱,武者们的秋校,天下人都在翘首以盼,又有哪些人考中了文、武举人,这头名“解元”的名头又将花落谁家?
但是,这跟李信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他要参加的只是明年的会试而已,就那个只有乡试考中的人才能参加的会试。
所以为什么李信现在不去参加乡试呢?
《大梁律》中有规定:凡朝廷五品及以上官员家的直系子女,可以免除乡试,直接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当然要想获得“举人”的身份,还是要自已参加乡试去考的,很公平吧!
《大梁律》中有规定:凡爵位为伯及以上功勋家的直系子女,可以免除乡试,直接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同样的想要获得“举人”的身份,也要自已去参加乡试去考,很公平吧!
《大梁律》中有规定:太学生可以免除乡试,直接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同样想要获得“举人”的身份,也要自已去参加乡试考取,很公平吧!
李信,三品安国将军李扬的亲大儿,免除乡试,直接参加会试,很合理吧!
李信,离阳侯李扬的嫡长子,免除乡试,直接参加会试,很合理吧!
李信,天才儿童,不仅早早就进了寿阳学院读书,还被皇帝赐下了太学生的身份,可以去太学读书,作为一名太学生,免除乡试,直接参加会试,很合理吧!
所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办法总比困难多,投胎是门技术活,老爷们都爱走后门。
当来自整个大梁帝国境内的学子、武生们还在奋战乡试的时候,会投胎的李信就已经在为明年的会试全力备战了。
大梁武举共分两科:策科与武科。两科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项目上都大同小异。
策科,重谋略,轻武艺,主要考察考生对兵书、兵法是否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够运用兵法知识对军事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此考察考生的军事谋略和理论水平。至于武艺方面,只考察射箭、马术、兵器三项而已。
武科,则和策科相反,重武艺,轻谋略,先考力、敏、功,既力量,敏捷,真气与真罡。其次步射、骑射、步战演武、马战演武。最后就是万众瞩目的对战,步战对步战,马战对马战,皇城PK1V1。
当然在这一系列的考察和比斗之前,还得先进行一场文化课考试,就是按要求默写一段兵书上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也一定是来自官方指定的五本兵书,差不多要求默写个100字左右吧。
李信要考的就是策科,三篇策论定输赢。
知道了要考的内容,就可以确定备考的方向了。虽然大梁官方指定的策科考查的兵书为《兵事纪要》、《治兵法纪》、《龙虎兵法》、《十二国战记》、《楚公军纪》、《兵法七解》以及《梁太祖行军记述》这七本,但是如果只学这七本的话,估计连乡试都没资格参加,更多的拼的还是底蕴。
李家虽然只是从李扬才开始发迹的,但是身份和地位摆在那里,你没底蕴不要紧,自然会有一群上赶着巴结你的人想方设法的为你增加底蕴。
所以李信可以读的兵书还是很多的,尤其是李信自已的书房里面,李扬书房里面有的兵书他有,李扬没有的,他还有,谁让他的天才之名压了国都之中所有青年才俊一头多少年,哪家的老年人会不喜欢聪明孩子呢?
背书,永远都离不开背书,不奢望能把这些兵书都背下来,但是最起码那官方指定的七本得背下来啊!
至于对兵书和兵法理解,有诸葛亮和张宾两个大佬级别的人杰在,耳濡目染之下应该能有极大的提升,怎么也都比这个世界的人强吧,七本兵书里面有四本都是故事书,这让李信也很是无语。
字,还得练,不知道是不是肌肉记忆的原因,李信上手毛笔字熟练度提升的很快,已经写的很不错了,有原主五六分的水平了,但是速度始终上不来,还得练,免得到时候写都写不完。
剩下的射箭、马术、兵器三项也得一个一个解决。
马术,李信有赤电,所以基本上不用担心。
没错,有条件的考生可以使用自已的马参加考核,但是实际上朝廷提供的考试用马,也都是精选的战马,至少比大多数考生自已的马要强。
兵器的话,李信现在在练的《中平枪诀》继续练就可以了,到时候只要能完整流畅的将这套枪法使一遍应该也就可以了,带着练就是了。
射箭,李信没有记错的话,张宾似乎就对弓箭颇有研究,到时候每天请教,带着练吧,估计希望不大,毕竟自已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个上面,最重要的还是策论。
李信看着自已列下的一系列的计划,若是都能够按时完成,再加上最后请诸葛亮和张宾来压一下题,自已多准备几篇经过诸葛亮、张宾二人润色的策论,通过会试应该不难。
至于后面的殿试,李信表示:唉,我的《凌尘剑诀》是怎么来的来着?
李信离开了系统空间,起身推开窗户,才发现日头已经偏西。
似乎是吩咐过让任何人都不要过来打扰自已,因此即便是红梅也没有过来叫他吃饭,在安国将军府,下人未经主人的同意私自进入主人的房间是死罪。
深吸了一口气,李信抚在窗边的右手慢慢攥紧成拳,下定决心,口中呢喃道:“我只管做好自已能做的,剩下的就只能看天意了,但是......”
但是,我也不是天意可以任意拿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