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目送着自已的好朋友荆轲离开。荆轲背着长剑,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一起踏上了那条注定的不归路。
在一旁的太子丹畏畏缩缩,对于他而言能够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就已经够了。而墨者墨烬落则是显得颇为无奈,因为现在的他知道这件事情最终的结局。
用这样的手段,这样的方式非常的符合燕赵两个国家的民风。用个人英雄主义的牺牲换取大家利益的保存,这种方式是一种非常无耻的行为,只是除了受害者之外都是受益者。
所以才会有燕赵多义士之言流传出来。可是回首望去时,谁又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不同人的心中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只有一个人的心中与众不同。
高渐离,曾经作为荆轲的好朋友,两人也是知已。当初能够在草莽之间怡然自得,享受人生之中那短暂绚丽的士遇知已的生活。
荆轲曾经跟高渐离说道:“兄弟!!我们相识之时我曾经说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不过现在我已经不能够兑现这个诺言了,因为我有一件事情要去做。”
荆轲说话间,来到门厅的中央。看着周围的环境,他对着高渐离说道:“以后大哥可能照顾不了你了,接下来的路就需要你一个人去走了。这有我的毕生所学,希望你能够帮我流传下去。”
荆轲走到大厅中央,看着周围的环境。然后用鼻子吸气,空气通过鼻腔进入身体内,先是刺激鼻腔内部的感知神经。自已的大脑来到疏通清醒的状态。血液也在有氧的交换之中将自已的身体形成一个整体。
紧随着荆轲就开始展示自已所学的武学本事,首先就是将自已的脚通过腰部一下传力,感知到力量从自已的身上慢慢的向着脚底,脚尖涌动。
身子扭动将力量的触发从自已的腰间开始,不断地控制自已经络血脉来将力量一点点的传达到自已的手上。每一个动作都要顺着自已的力点变化而变化,顺着这种身体的摆动,同时要判断每一个力最后的落点。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的眼睛要和自已的身体融为一体,甚至是自已的耳朵在听到声音之后迅速传导到自已的身体上面,这个过程一定不要通过自已的大脑分析判断。
因为我们可以在日常之中通过声音和眼睛的观察,对于对手身体每一个部分做出的动作和行动都有一个大致的分析和判断。比如对方的拳头出来就意味着我们要面对的是上半身的防御和进攻,对方的下半身则是我们要面对的中下部分。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对于自已的身体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指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先敌一步,跟上敌人的脚步和进度,这样才能够在战斗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当我们可以运用自已的全身以脚为支点的时候转动自已的腰部力量,发出的力道通过手来释放在武器上面,可以获得非同凡响的攻击效果。
荆轲在教会高渐离武术心法和手法的同时,十分自然的就使出了自已修炼多年的武术绝招五步飞剑。这一招的爆发力十分的惊人,发出来的筷子就直直的镶入身边的木头柱子之中。
虽然知道自已大哥荆轲的身手不凡,但是高渐离依旧是十分的担心,因为燕丹本来就不是什么正经的公子。他身边并不像是很多公子那样聚集着贤人,反倒是一群乌合之众。
特别是那个叫秦舞阳的人,十三岁就曾经杀过人。如果不是有案底的话,还真的不知道这个人有什么过人之处。高渐离其实现在的心中十分的后悔,他不知道自已大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如果自已不是一个琴师,如果自已能够修得一身功夫。或许他和荆轲一起前往咸阳城可以有百分之百杀死秦王赵政,只是现在的他没有这样的根本。
两人殊归同路,其实现在的他们也根本不清楚到底刺杀秦王赵政有什么好处,或者说是有什么意义。似乎在他们现在的心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是因为除了做这件事之外也不知道干什么才好。
对于凡人最大的悲剧就是,当你已经被社会当权利益者当成工具之后。你身上除了工具的价值之外,其实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你不能够为他们的利益付出代价。
他们也会为了维护自已的利益轻易的抹除你,你的存在只不过是他们眼中微不足道的棋子罢了。田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不得不为自已所得的虚名献出自已的生命。
荆轲告诉高渐离说道:“这件事情我也不知道意义何在,不过我会去做!如果我没能够一剑杀死秦王的话,我会放过他!!说明这就是天命,但是我杀死他这也是天命。
我走了之后,这里的一切都交给你了!!我建议你也远离这里的是非之地,因为你的才华会害了你的。你记住当你没有站到人前的时候,你在人后哪怕是再有才华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棋子。”
高渐离其实也已经厌倦这里的生活,如果不是因为要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说实话他们什么也没有,什么也做不了。正是因为这个利益的焦灼,才让两人享受着来自最高礼遇的一切。
名声这种东西你实力强大的时候是锦上添花,美中之美。当你驾驭不了的时候就是一种负累,不仅仅是你生存的绊脚石,更是一个随时可以要你命的屠刀。
一切回到现实之中,高渐离对于现在的局面似乎看到了当初大哥的样子。他知道现在的自已已经有了不错的实力,因为自已的才学确实是非常好,同时也拥有大哥荆轲临死留下的积攒。
在整个燕赵大地之上,谁不知道大英雄荆轲。他是为了天下大义刺杀秦王,这种英雄主义自然是大家崇拜信仰的典范。